首页 > 资讯 > > 内容页

艾草和艾蒿是一回事吗(艾草和艾蒿有区别)-环球观点

发表于: 2023-06-24 10:08:06 来源:

1、艾蒿别名:艾叶、冰台、遏草、香艾、蕲艾、灸草、医草、黄草、艾绒、蒿枝、艾青等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2、 艾叶、艾蒿是同一种中药。

3、中药同种别名很多,很容易混饶。

4、应该是一样的!功效和作用用一样艾草和艾蒿是同一种植物。

5、艾草的别名很多,如 冰台、遏草、香艾、蕲艾、艾蒿、艾﹑灸草﹑医草﹑黄草﹑艾绒、艾叶、青、蒿枝等等。

6、叫法不一样而已,就像一个的学名和小名一样,其实就一个人茵陈  别名 绵茵陈、白蒿、绒蒿、松毛艾。

7、 来源 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.的幼苗。

8、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状。

9、茎直立,高0.5~1m,基部木质化,表面黄棕色,具纵条纹,多分枝;幼时全体有褐色丝状毛,成长后近无毛。

10、叶1~3回羽头深裂,下部裂片较宽短,常被短绢毛;中部叶裂片细长如发,宽约1mm;上部叶羽头分裂,3裂或不裂,近无毛。

11、头状花序小而多,密集成复总状;总苞片3~4层,无毛,外层卵形,内层椭圆形,中央绿色,边缘膜质;花黄色,管状,外层花3~5,雌性,能育,内层花两性5~7,不育。

12、瘦果长圆形,长约0.8mm,无毛。

13、花期9~10月,果期10~12月。

14、 生于山坡、路边。

15、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

16、 采制 春季幼苗高6~10cm时采收,除去老茎及杂质,晒干。

17、 化学成分 含6,7-二甲基七叶树内酯(6,7-dimethylsculetin)及挥发油,油中主要为a-蒎烯、茵陈二炔酮(capillin)茵陈烯块(capillene)、茵陈醇(capillanol)、茵陈色原酮(capillarisin)、氯原酸等。

18、 性味 性微寒,味辛、苦。

19、 功能主治 清湿热,退黄疸。

20、用于黄疸尿少、湿疮瘙痒、传染性黄疸型肝炎。

21、 附注 同属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***.et Kit. 的幼苗同作茵陈入药。

22、 【英文名】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【别名】绵茵陈、茵陈蒿、白蒿、绒蒿、猴子毛 【来源】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. et Kit. 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.的干燥地上部分。

23、春季幼苗高 6~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,除去杂质及老茎,晒干。

24、春季采收的习称“绵茵陈”,秋季采割的称“茵陈蒿”。

25、 【制法】除去残根及杂质,搓碎或切碎。

26、绵茵陈筛去灰屑。

27、 【性状】 绵茵陈:多卷曲成团状,灰白色或灰绿色,全体密被白色茸毛,绵软如绒。

28、茎细小,长1。

29、5~2。

30、5cm,直径0。

31、1~0。

32、2cm,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;质脆,易折断。

33、叶具柄;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,叶片长1~3cm,宽约1cm ;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、条形,先端尖锐。

34、气清香,味微苦。

35、 茵陈蒿:茎呈圆柱形,多分枝,长30~100cm ,直径2~8mm;表面淡紫色或紫色,有纵条纹,被短柔毛;体轻,质脆,断面类白色。

36、叶密集,或多脱落;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,裂片条形或细条形,两面密被白色柔毛;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,基部抱茎,裂片细丝状;头状花序卵形,多数集成圆锥状,长1。

37、2~1。

38、5mm,直径1~1。

39、2mm,有短梗;总苞片3~4层,卵形,苞片3 裂;外层雌花6~10 个,可多达15个,内层两性花2~10 个。

40、瘦果长圆形,黄棕色。

41、气芳香,味微苦。

42、 【性味归经】苦、辛,微寒。

43、归脾、胃、肝、胆经。

44、 【功能主治】清湿热,退黄疸。

45、用于黄疸尿少,湿疮瘙痒;传染性黄疸型肝炎。

46、 【用法用量】 6~15g。

47、外用适量,煎汤熏洗。

48、 【贮藏】置阴凉干燥处,防潮。

49、 【备注】(1)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,可单用一味,大剂量煎汤内服;亦可配合大黄、栀子等同用。

50、若小便不利显著者,又可与泽泻、猪苓等配伍。

51、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,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,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,也可应用。

52、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、干姜等药同用,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。

53、 【摘录】《中国药典》 艾蒿 艾,又称艾蒿,菊科,多年生草本植物。

54、秋季开花,整株都有芳香气味,揉之,香气更浓。

55、 中医学上以叶入药,性温,味苦,具有和营血、暖子宫、祛寒湿的功能。

56、主治月经不调,带下等症。

57、艾叶油有平喘、镇咳、去痰及消炎的作用。

58、 用艾绒制成的各种艾条、艾柱、烧灸身体相应穴位,可使热气内达而温通气血,透达经络,让血液更好地循环,从而治疗各种寒湿病症。

59、 艾叶熏烟,具有很强的驱除害虫,杀灭病菌和抑制病毒的作用。

60、实验证明,每平方米用艾叶1-5克进行熏烟30-60分钟,对各种皮肤真菌、腺病素、鼻病素、流感病毒、疮疹病毒都有不同的程度的杀灭和抑制作用。

61、民间在端午节用艾束悬挂门上,以驱除害虫、毒气,有的还编成各种小饰物,佩带身上,达到辟邪除秽和健身的目的。

62、实践证明,冬季或流感流行季节,每周用艾叶熏烟家居一二次,能使各种常见的致病细菌、病毒及真菌的数量显著减少,从而有效地预防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。

63、 艾的茎叶都可提炼芳香油,用于制作香料。

64、 艾的分布很广,我国各地均有,且普遍是野生的没有区别艾草是干燥后的艾蒿,茵陈 别名 绵茵陈、白蒿、绒蒿、松毛艾。

65、 来源 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 capillaris Thunb.的幼苗。

66、 植物形态 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状。

67、茎直立,高0.5~1m,基部木质化,表面黄棕色,具纵条纹,多分枝;幼时全体有褐色丝状毛,成长后近无毛。

68、叶1~3回羽头深裂,下部裂片较宽短,常被短绢毛;中部叶裂片细长如发,宽约1mm;上部叶羽头分裂,3裂或不裂,近无毛。

69、头状花序小而多,密集成复总状;总苞片3~4层,无毛,外层卵形,内层椭圆形,中央绿色,边缘膜质;花黄色,管状,外层花3~5,雌性,能育,内层花两性5~7,不育。

70、瘦果长圆形,长约0.8mm,无毛。

71、花期9~10月,果期10~12月。

72、 生于山坡、路边。

73、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

74、 采制 春季幼苗高6~10cm时采收,除去老茎及杂质,晒干。

75、 化学成分 含6,7-二甲基七叶树内酯(6,7-dimethylsculetin)及挥发油,油中主要为a-蒎烯、茵陈二炔酮(capillin)茵陈烯块(capillene)、茵陈醇(capillanol)、茵陈色原酮(capillarisin)、氯原酸等。

76、 性味 性微寒,味辛、苦。

77、 功能主治 清湿热,退黄疸。

78、用于黄疸尿少、湿疮瘙痒、传染性黄疸型肝炎。

79、 附注 同属植物滨蒿Artemisia scoparia ***.et Kit. 的幼苗同作茵陈入药。

80、 【英文名】 HERBA ARTEMISIAE SCOPARIAE 【别名】绵茵陈、茵陈蒿、白蒿、绒蒿、猴子毛 【来源】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 scoparia Waldst. et Kit. 或茵陈蒿Artemisia capillaris Thunb.的干燥地上部分。

81、春季幼苗高 6~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,除去杂质及老茎,晒干。

82、春季采收的习称“绵茵陈”,秋季采割的称“茵陈蒿”。

83、 【制法】除去残根及杂质,搓碎或切碎。

84、绵茵陈筛去灰屑。

85、 【性状】 绵茵陈:多卷曲成团状,灰白色或灰绿色,全体密被白色茸毛,绵软如绒。

86、茎细小,长1。

87、5~2。

88、5cm,直径0。

89、1~0。

90、2cm,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;质脆,易折断。

91、叶具柄;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,叶片长1~3cm,宽约1cm ;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、条形,先端尖锐。

92、气清香,味微苦。

93、 茵陈蒿:茎呈圆柱形,多分枝,长30~100cm ,直径2~8mm;表面淡紫色或紫色,有纵条纹,被短柔毛;体轻,质脆,断面类白色。

94、叶密集,或多脱落;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,裂片条形或细条形,两面密被白色柔毛;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,基部抱茎,裂片细丝状;头状花序卵形,多数集成圆锥状,长1。

95、2~1。

96、5mm,直径1~1。

97、2mm,有短梗;总苞片3~4层,卵形,苞片3 裂;外层雌花6~10 个,可多达15个,内层两性花2~10 个。

98、瘦果长圆形,黄棕色。

99、气芳香,味微苦。

100、 【性味归经】苦、辛,微寒。

101、归脾、胃、肝、胆经。

102、 【功能主治】清湿热,退黄疸。

103、用于黄疸尿少,湿疮瘙痒;传染性黄疸型肝炎。

104、 【用法用量】 6~15g。

105、外用适量,煎汤熏洗。

106、 【贮藏】置阴凉干燥处,防潮。

107、 【备注】(1)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,可单用一味,大剂量煎汤内服;亦可配合大黄、栀子等同用。

108、若小便不利显著者,又可与泽泻、猪苓等配伍。

109、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,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,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,也可应用。

110、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、干姜等药同用,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。

111、 【摘录】《中国药典》 艾蒿 艾,又称艾蒿,菊科,多年生草本植物。

112、秋季开花,整株都有芳香气味,揉之,香气更浓。

113、 中医学上以叶入药,性温,味苦,具有和营血、暖子宫、祛寒湿的功能。

114、主治月经不调,带下等症。

115、艾叶油有平喘、镇咳、去痰及消炎的作用。

116、 用艾绒制成的各种艾条、艾柱、烧灸身体相应穴位,可使热气内达而温通气血,透达经络,让血液更好地循环,从而治疗各种寒湿病症。

117、 艾叶熏烟,具有很强的驱除害虫,杀灭病菌和抑制病毒的作用。

118、实验证明,每平方米用艾叶1-5克进行熏烟30-60分钟,对各种皮肤真菌、腺病素、鼻病素、流感病毒、疮疹病毒都有不同的程度的杀灭和抑制作用。

119、民间在端午节用艾束悬挂门上,以驱除害虫、毒气,有的还编成各种小饰物,佩带身上,达到辟邪除秽和健身的目的。

120、实践证明,冬季或流感流行季节,每周用艾叶熏烟家居一二次,能使各种常见的致病细菌、病毒及真菌的数量显著减少,从而有效地预防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。

121、 艾的茎叶都可提炼芳香油,用于制作香料。

122、 艾的分布很广,我国各地均有,且普遍是野生的艾蒿,又叫艾,艾草。

123、叶有药效,中医多把艾叶卷成卷状点燃,熏烤人体穴位,达到治疗作用。

124、成为“灸”。

125、艾叶在夏天点燃,还有驱蚊的效果。

126、各大药房的中药柜台都可买到艾叶,很便宜具体长啥样,请看下图: 你好! 青蒿(蒿子),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 annua L.的干燥地上部分。

127、  [植物形态] 为一年生草本,高达1.5m,全株黄绿色,有臭气。

128、茎直立,多分枝。

129、茎基部及下部的叶在花期枯萎,中部叶卵形,二至三回羽状深裂,上面绿色,下面色较浅,两面被短微毛;上部叶小,常一次羽状细裂。

130、头状花序极多数,球形,直径1.5~2mm,有短梗,下垂,总苞球形,苞片2~3层,无毛,小花均为管状,黄色,边缘雌性,中央两性,均能结实。

131、瘦果椭圆形,长约0.7mm,无毛。

132、花期7~10月,果期9~11月。

133、 艾蒿(艾叶)别名:艾草、艾叶、艾蒿、家艾。

134、为菊科艾属,学名为Aremisia argyi。

135、    形态特征:多年生草本,地下根茎分枝多。

136、株高45~120厘米,茎直立,圆形有棱,外被灰白色软毛,茎从中部以上有分枝,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;中部叶不规则的互生,具短柄;叶片卵状椭圆形,羽状深裂,基部裂片常成假托叶,裂片椭圆形至披针形,边缘具粗锯齿,正面深绿色,稀疏白色软毛,背面灰绿色,有灰色绒毛;上部叶无柄,顶端叶全缘,披针形或条状披针花,头状花序,无梗,多数密集成总状,总苞密被白色绵毛;边花为雌花,7~12朵,常不发育,花冠细弱;中央为两性花,10~12朵。

137、花色因品种不同,有红色、淡黄色或淡裼色。

138、瘦果长圆形,有毛或无毛。

139、谢谢。

140、别名 绵茵陈、白蒿、绒蒿、松毛艾。

141、 来源 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.的幼苗。

142、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状。

143、茎直立,高0.5~1m,基部木质化,表面黄棕色,具纵条纹,多分枝;幼时全体有褐色丝状毛,成长后近无毛。

144、叶1~3回羽头深裂,下部裂片较宽短,常被短绢毛;中部叶裂片细长如发,宽约1mm;上部叶羽头分裂,3裂或不裂,近无毛。

145、头状花序小而多,密集成复总状;总苞片3~4层,无毛,外层卵形,内层椭圆形,中央绿色,边缘膜质;花黄色,管状,外层花3~5,雌性,能育,内层花两性5~7,不育。

146、瘦果长圆形,长约0.8mm,无毛。

147、花期9~10月,果期10~12月。

148、 生于山坡、路边。

149、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

150、 采制 春季幼苗高6~10cm时采收,除去老茎及杂质,晒干。

151、 化学成分 含6,7-二甲基七叶树内酯(6,7-dimethylsculetin)及挥发油,油中主要为a-蒎烯、茵陈二炔酮(capillin)茵陈烯块(capillene)、茵陈醇(capillanol)、茵陈色原酮(capillarisin)、氯原酸等。

152、 性味 性微寒,味辛、苦。

153、 功能主治 清湿热,退黄疸。

154、用于黄疸尿少、湿疮瘙痒、传染性黄疸型肝炎。

155、 附注 同属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***.et Kit. 的幼苗同作茵陈入药。

156、 【英文名】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【别名】绵茵陈、茵陈蒿、白蒿、绒蒿、猴子毛 【来源】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. et Kit. 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.的干燥地上部分。

157、春季幼苗高 6~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,除去杂质及老茎,晒干。

158、春季采收的习称“绵茵陈”,秋季采割的称“茵陈蒿”。

159、 【制法】除去残根及杂质,搓碎或切碎。

160、绵茵陈筛去灰屑。

161、 【性状】 绵茵陈:多卷曲成团状,灰白色或灰绿色,全体密被白色茸毛,绵软如绒。

162、茎细小,长1。

163、5~2。

164、5cm,直径0。

165、1~0。

166、2cm,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;质脆,易折断。

167、叶具柄;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,叶片长1~3cm,宽约1cm ;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、条形,先端尖锐。

168、气清香,味微苦。

169、 茵陈蒿:茎呈圆柱形,多分枝,长30~100cm ,直径2~8mm;表面淡紫色或紫色,有纵条纹,被短柔毛;体轻,质脆,断面类白色。

170、叶密集,或多脱落;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,裂片条形或细条形,两面密被白色柔毛;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,基部抱茎,裂片细丝状;头状花序卵形,多数集成圆锥状,长1。

171、2~1。

172、5mm,直径1~1。

173、2mm,有短梗;总苞片3~4层,卵形,苞片3 裂;外层雌花6~10 个,可多达15个,内层两性花2~10 个。

174、瘦果长圆形,黄棕色。

175、气芳香,味微苦。

176、 【性味归经】苦、辛,微寒。

177、归脾、胃、肝、胆经。

178、 【功能主治】清湿热,退黄疸。

179、用于黄疸尿少,湿疮瘙痒;传染性黄疸型肝炎。

180、 【用法用量】 6~15g。

181、外用适量,煎汤熏洗。

182、 【贮藏】置阴凉干燥处,防潮。

183、 【备注】(1)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,可单用一味,大剂量煎汤内服;亦可配合大黄、栀子等同用。

184、若小便不利显著者,又可与泽泻、猪苓等配伍。

185、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,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,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,也可应用。

186、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、干姜等药同用,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。

187、 【摘录】《中国药典》 艾蒿 艾,又称艾蒿,菊科,多年生草本植物。

188、秋季开花,整株都有芳香气味,揉之,香气更浓。

189、 中医学上以叶入药,性温,味苦,具有和营血、暖子宫、祛寒湿的功能。

190、主治月经不调,带下等症。

191、艾叶油有平喘、镇咳、去痰及消炎的作用。

192、 用艾绒制成的各种艾条、艾柱、烧灸身体相应穴位,可使热气内达而温通气血,透达经络,让血液更好地循环,从而治疗各种寒湿病症。

193、 艾叶熏烟,具有很强的驱除害虫,杀灭病菌和抑制病毒的作用。

194、实验证明,每平方米用艾叶1-5克进行熏烟30-60分钟,对各种皮肤真菌、腺病素、鼻病素、流感病毒、疮疹病毒都有不同的程度的杀灭和抑制作用。

195、民间在端午节用艾束悬挂门上,以驱除害虫、毒气,有的还编成各种小饰物,佩带身上,达到辟邪除秽和健身的目的。

196、实践证明,冬季或流感流行季节,每周用艾叶熏烟家居一二次,能使各种常见的致病细菌、病毒及真菌的数量显著减少,从而有效地预防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。

197、 艾的茎叶都可提炼芳香油,用于制作香料。

198、 艾的分布很广,我国各地均有,且普遍是野生的。

199、艾蒿,又叫艾,艾草。

200、叶有药效,中医多把艾叶卷成卷状点燃,熏烤人体穴位,达到治疗作用。

201、成为“灸”。

202、艾叶在夏天点燃,还有驱蚊的效果。

203、各大药房的中药柜台都可买到艾叶,很便宜。
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

标签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3 非洲公司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8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